首页 > 最新动态 > 会员图记|刘剑锋:佛山九江鱼筛
最新动态
会员图记|刘剑锋:佛山九江鱼筛
2025-01-218

收录于话题

#会员佳作


山九江鱼筛


图文|刘剑锋(广东佛山)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根据《广东新语》等古籍记载,佛山九江人从西江捕捞鱼花进行养殖,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九江鱼筛的制作工艺分为开竹、刨竹、扎圈、拉竹、织筛、上筛、合筛、盖章等步骤,用经过精细加工的光滑圆细的竹篾编成,以“朝”数表示筛号大小。九江鱼筛不仅仅用于九江本地的鱼苗业,而且还用于全国各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鱼苗业最鼎盛的时候,售卖鱼筛不仅很赚钱,制作鱼筛的师傅地位也是相当高,鱼筛的编织技艺也曾是他们不外传的商业秘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鱼苗业大大萎缩,传统手工鱼筛市场也随之受到冲击。另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塑料和不锈钢材质的鱼筛,其价格相对便宜且能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所以,原本九江的三家鱼筛制作工场,现在只剩下一家,也有可能是珠三角地区唯一的一家,全部员工连老板在内也只有7人,最年轻的也40出头了。那么,这个鱼筛工场的现状如何?
据工场老板张华成介绍,他们做的鱼筛最大的优势是使鱼苗的存活率高,几乎能达到百分之百,所以在鱼筛市场上还有生存的空间。2022年3月,“九江鱼筛编织技艺”入选南海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工场一天能做成各种规格的鱼筛约30个左右,但卖不起价钱,所以产值并不高,还要养活7个人,支付各种费用,因此也赚不到什么钱。这么多年来,也只是添置了一些设备以代替人手。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和干这个,到现在只剩老员工在撑着,一旦这些老员工都不做了,这个工场就要关门了。这一天彷彿越来越近了,但也很无奈,这就是市场的法则,也是消费社会的规律。幸好他找来了他的侄儿做传承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但之后呢?之后不可预知,当然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场的好转,令这个濒临失传的手工艺可以长期延续下去。
鱼筛,作为消费的一个符号,也是时代的一个符号,它的存在或消失也是合理的,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其他行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 农民大叔用鱼筛来筛选鱼苗。


制作鱼筛的工场,约400平方米。


员工全家福。


编织鱼筛的织机。


工人在操作织机。


竹子的干燥房。


备料。


▲开竹。


▲刨竹。


▲晒竹。


莫盛宝,广西人,64岁,从事鱼筛制作38年。


老板的“座席”。


张华成,九江人,工场老板,第三代鱼筛制作的传承人。


▲工场一角。


陈小兰,九江人,从事鱼筛制作10年。


简易的灶台(一)。


庞汉芬,广西人,65岁,从事鱼筛制作38年。


简易的灶台(二)。


张明佳,九江人,48岁,第四代鱼筛制作的传承人。


黄凤妍,九江人,42岁,张明佳妻子。


打竹的机房。


张明佳夫妻俩在新居的饭厅里。


仓库外隔墙和堆放的物料。


李祖英,广西人,58岁,从事鱼筛制作30年。


李祖英夫妇在饭桌旁。


▲仓库。


▲上筛。


▲织筛。


▲合筛。


▲盖章。


鱼塘边工棚里的鱼筛。


▲传承。


会员介绍

刘剑锋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自由摄影师,2018年涉足摄影。2023年,参加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第四季当代摄影线上训练营,组照《水闸》参与2023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联展。


相关阅读

会员图记|潘邵平:精彩纷呈的贵州榕江斗牛民俗

会员图记|汪雪涯:法德见闻——世界摄影的新观念和新趋势

会员图记|俞惠民:徽州老油坊


记录非遗,传承非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欢迎投稿参赛。
↓↓↓点击下方海报,进入“2024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非遗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协会简介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英文简称CFPA)成立于1993年,是由开国上将张爱萍创建、民政部注册登记、文化和旅游部行业管理、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直管的全国性社会组织。曾被文旅部授予“优秀社会组织”、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合作伙伴,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博士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总顾问。

协会拥有7万多名会员,以发掘、记录、传播文化遗产为宗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HPA)至今已举办十届,二十余年来HPA汇聚了全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2万多名摄影师参与,积累了41万余幅涉及全球181个国家和地区不可复制的民俗影像题材作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END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