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窗花、写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包饺子、守岁、拜年……一个个春节民俗,孕育出独属于中国特色的浓浓“年味”,春节民俗众多,无法逐一具列。以下仅列举部分带共性的春节传统民俗事象,供摄影人在拍摄时参考,期望能给您以启发。随着时代发展文化演变,文中所列并非每处皆有或至今还能见到,而新兴的春节民俗又在不断涌现中。并且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春节民俗传承,这就需各位有志于民俗文化的摄影人自己去研究挖掘了。
扫 尘
民俗时段:腊月廿四
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的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祭 灶
民俗时段:腊月廿四
买年货
民俗时段:腊月廿四至廿五
《京都风俗志》云:“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年货是过年的应时物品,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的、熟的,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
杀年猪
民俗时段:腊月廿六
贴福字
民俗时段:除夕
挂年画
民俗时段:除夕
年画起源于门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新年里,将年画挂在门上或挂在壁上。由古代贴门神演变而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情绪。
贴春联
民俗时段:除夕
贴春联又叫贴“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压岁钱
民俗时段:除夕
放爆竹
民俗时段:除夕
放鞭炮,又称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现今主要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或重大日子放鞭炮。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包饺子
民俗时段:除夕
年夜饭
民俗时段:除夕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是指农历除夕(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晚餐,目的是在过年前一家人团聚并共度农历新年。南朝梁宗懔曾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年夜饭的场景:“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即是逢岁晚,家家户户准备肉类和蔬菜(肴蔌),守岁迎接新年,家人相聚饮酒,吃团年饭。
守 岁
民俗时段:除夕
守岁,又称照虚耗、熬年、守岁火、照岁。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围坐炉旁闲聊,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拜 年
民俗时段:正月初一
开门炮
民俗时段:正月初一
农历大年初一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
穿新衣
民俗时段: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暗含送旧迎新之意。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中国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样式、质料更为鲜艳和丰富多彩,但穿新衣迎新年这一点是不变的。
狮子舞
民俗时段:正月初一
狮子舞又称“狮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2006年,“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灯 会
民俗时段:正月初一至十五
灯会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有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地方特色。文字上最早记载的灯会是在南朝伊始的南京城内举办的。2008年6月7日,多地合并申报的“灯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民间社火
民俗时段:正月初一至十五
烧门神纸
民俗时段: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的说法。
接财神
民俗时段:正月初五
接财神又称为迎财神,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因为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大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接财神的风俗在中国各地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地方是正月初一接财神,有些地方则正月初四、初五接。
子婿日
民俗时段:正月十一
子婿日又称炮龙节、紫姑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闹元宵
民俗时段:正月十五
元宵节拥有悠久的历史,经历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时期,已变为全民娱乐性的盛会,活动达到极盛,成为每年必有的民间节日。元宵节日,人们会燃灯放焰、猜灯谜、共吃元宵等,也有舞龙灯、踩高跷等社火表演,表达着人们祈祷丰年的意愿。2008年,“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1年,与元宵节相关的山东淄博花灯会、北京密云九曲黄河阵灯俗等26项地方性元宵节俗,一并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供稿|陈凌志
协会简介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英文简称CFPA)成立于1993年,是由开国上将张爱萍创建、民政部注册登记、文化和旅游部行业管理、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直管的全国性社会组织。曾被文旅部授予“优秀社会组织”、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合作伙伴,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博士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总顾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