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讲座实录|张福言:当代社会与文化视野中的民俗摄影
最新动态
讲座实录|张福言:当代社会与文化视野中的民俗摄影
2024-09-1912

9月15日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特邀民俗专家张福言教授在“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杭州会员群”举办专场讲座——《当代社会与文化视野中的民俗摄影》,受到群内会员朋友的一致好评。
本场讲座形式创新。鉴于在微信群中举办讲座,张福言教授采用新的分享方式:将讲座重点提前录制成图文并茂的视频课件在群内播放,既方便群内现场聆听,又便于后续下载保存反复回顾理解并分享。
本场讲座内容丰富。张福言教授从五个方面诠释了本场讲座的主题,干货满满:什么叫“民俗”和民俗摄影?民俗摄影拍什么?如何在当今日常生活中寻找民俗摄影题材?民俗摄影怎么拍?民俗摄影作品有什么价值与用途?
本场讲座互动精彩。讲座结束后,群内会员朋友纷纷点赞。张福言教授应大家的需求,进行了精彩的交流互动。大家踊跃提问,张教授一一作出专业应答。

为了更多会员朋友和广大摄影爱好者能够聆听此次精彩、实用的讲座内容,现场讲座实录分享于此。


座视频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视频号



题图摄影 胡林



讲座实录



《当代社会与文化视野中的民俗摄影》

主讲人:张福言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评审专家,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导师,云南大学旅游学院特聘教授,云南省香格里拉研究会会长,云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

讲座提要:

  1. 什么叫“民俗”和民俗摄影?
  2. 民俗摄影拍什么?
  3. 如何在当今日常生活中寻找民俗摄影题材?
  4. 民俗摄影怎么拍?
  5. 民俗摄影作品有什么价值与用途?



1

什么叫“民俗”和民俗摄影?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做一次交流。张望老师是国内著名的摄影家,也是我们非常敬重的协会领导,他给我的题目是和大家谈谈什么是民俗摄影,以及当下民俗摄影面临的一些问题,我想也是很多摄影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首先,什么叫民俗,词典和网络上都有解释。我的观点是: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和行为,并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遵从。
这里要强调的是多数人的认可和遵从,譬如春节大家都喜欢贴春联,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个体或者少数人的行为不会成为民俗,因为没有普遍性。此外,还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等的差别,就不展开讲了,简单说:
民俗就是一种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风俗习惯。
民俗自古有之,因为只要有人类,就会产生风俗习惯。早在春秋战国,就出现了民俗的提法,《汉书》里说的“变民风,化民俗”,就是注意到了当时民间的一些风俗习惯。

而民俗学,则是一门研究学科,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逐渐兴起,有英国学派、德国学派、荷兰学派等等,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汤姆斯(W. J. Thoms)提出来的定义。



中国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兴起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更快,很多大学都开设了研究机构和学科建设。各地也成立了很多民间研究组织,浙江省1982年就成立了民俗学会,比中国民俗学会还早一年成立,有很多文章都是研究浙江民俗的,中国民俗学会的创始人,著名学者钟敬文老先生,对浙江的民俗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说明浙江作为中国的文化大省,其民俗内容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那什么是民俗摄影呢?这是和我们有关的问题,有人说,搞理论的爱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这的确是一些专家的毛病。反过来说,理论也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加以概括和总结。其实,
凡是和民俗有关的摄影记录和创作,都是民俗摄影。

同样,民俗学就是研究民俗的一门学问。这样说,比较通俗易懂,大家也记得住。



这些都是基础性的知识,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下面我们谈第二个问题。


2

民俗摄影拍什么?



民俗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风俗习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民俗中,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尤其在当下处在一个全民摄影的环境中,无时不刻地会与民俗摄影发生联系,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我们简单地来看下面一组图片:
  • 从古到今的民俗
  • 从小到老的民俗
  • 从头到脚的民俗
  • 从穿到吃的民俗
  • 从火到水的民俗
  • 从牛到马的民俗
  • 从婚礼到葬礼的民俗
  • 从作坊到集市的民俗
  • 从节庆到祭祀的民俗
  • 从建筑到生活的民俗
  • 从天上到地下的民俗
  • 从农耕到游牧的民俗
  • 从生命到爱情的民俗
  • 从节气到生肖的民俗
  • 从春节到中秋的民俗
  • 从乡村到城市的民俗
  • 从中国到外国的民俗


看起来从穿到吃,从婚礼到葬礼、从天上到地下,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这些只是一个简单的例举,我相信,每个人还可以找出更多和我们生活相关的民俗照片。

另外,这些年,非遗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几乎所有的非遗项目,都属于民俗传承。我给大家说个数字,在中国,浙江是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最多的省,共257项,居全国首位,云南才有145项,几乎是云南的一倍。再加上省级和市县级,民俗摄影要拍的,可以说是目不暇接,让外省的作者羡慕不已。如何拍好这些项目,我们后面再讲。



总之,中国有56个民族,一些民族还有不同的支系,所以中国的民俗文化,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这也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合作的摄影协会原因,说明了它在世界的地位和重要性。因为缺少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世界的民俗文化就要缩水和减色。


大家看到,一个汉字,变成了一种福文化,所以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可以做很多分析和认识。当然,民俗摄影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摄影,中国有很多摄影协会,从中国摄影家协会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等等,在省级和国家级协会中,唯独民俗影协是一个需要有一定民俗学知识的摄影组织,或者说是一个学科化的组织。

我认为:每一个关注或热爱民俗摄影的作者,不一定都要是民俗学者,但应该知道一些相关的民俗知识,否则到一些民族地区创作,就会碰到困难或者惹出麻烦。应该知道怎么用镜头去表现民俗,或者说去展现这种民俗的文化意义与含蕴。民俗摄影的拍摄者,实际就已是一个民俗文化工作者,因为这个协会的名称叫民俗。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乌丙安教授的《中国民俗学》,这也是他的代表作,看上去很旧了,85年出版的,在图书馆和网络上都找得到,书中从婚姻到服饰、从节日到饮食,甚至亲属之间相互之间的称谓都有,值得看看,这是基础功课,看了就知道民俗摄影拍什么,不读书,拍不好民俗的。



另外,我建议创作中也要带一个小本本,把拍摄对象的历史、特点、相关内容和时间地点,都要记录下来,以便回来可以补课、查资料,和其他摄影不同,文字和图片的完整性,是民俗摄影的属性所决定的。


3

如何在当今日常生活中寻找民俗摄影题材?



在刚刚拍什么的图片例子中,我特地挑选了两张中国的广场舞作为例子,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广场舞算不算民俗?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一种城市新民俗,因为它也是一种群众性自发地、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并且在全国城市中广泛流行。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城市文化,本质上和很多少数民族在山寨里自发性的跳舞一样,有着健身、娱乐、社会成员相互交往等等许多内涵。



那么多人都在参与的活动,应该是可以拍出反映当下社会和特殊群体的一些作品,至于它引发的一些社会学的问题,譬如在巴黎卢浮宫跳广场舞,以及一些大妈文化现象,另当别论,我们不在这里涉及。

城市里另外一种社会现象,成千上万的农民工组成了新的社会群体,原有的生活习俗,处在新旧交替的冲突与融合中。广东一位摄影师占有兵,一直追踪从大草原来到珠三角打工的柯尔克孜人,这些新疆的草原民族,脱下了自己的民族服装,穿上了工装,成了打工族。但是在宿舍里和休息时,他们还是又穿起了自己的民族服装,跳起了自己的民族歌舞。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专题,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族群文化面临的一些问题,正在改变或异化着很多民族原有的传统和习俗。



民俗和家庭结构及社会关系也是有联系的,为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妈妈的妈妈叫外婆,这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现在很多摄影师开始拍摄一些家庭档案,把过去私密化的照片变为作品。朝鲜族女作者朴亨莲,就是以《我的公公婆婆》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照,获得了第五届“故乡的路”大奖和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民俗性的题材。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题材,罗丹说,美在于发现,是因为生活中包含着美,民俗摄影也在于发现,因为生活本身就包含着很多的民俗。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认为人人都生活在民俗中,另一方面却又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怎么去寻找民俗摄影题材?这是矛盾的两方面。中国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传统的民俗在城市生活里,渐渐消失或改变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而农村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少,很多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就一直延续和保存着,这就是常说的乡风民俗。其实这四个字,是可以分开来讲的,乡风是一种地域特点,民俗是一种历史传承。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摄影作者认为,拍民俗都要去乡村,要有点土味,或者民族节庆,才有特点和形象体现,这都没错。但日常生活也可以观察和发现,城市里也可以拍到一些新的民俗表现,过去有句话,叫“移风易俗”,民俗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譬如城市里接亲时的婚礼花车,就是取代了过去的花轿,它就是一种民俗的演变。

还有中国人过生日,尤其是老人,过去要做寿桃、寿面,现在都要准备一个生日蛋糕,这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很好,很有仪式感,形成了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习惯,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和人的情感也有特别联系,拍得好,也会很有特点和味道。

正是因为有了民俗,生活才是是丰富而多彩的,我认为:

民俗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生活形态。所以它既是一门研究学科,又是一种形象呈现,这就为民俗摄影提供了一个很值得探究和表现的天地。民俗和我们的生活相关,也和我们的祖宗相关,它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延续中最鲜活的成分。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春节、中秋节、没有了鲜艳的服装和各种好吃的小吃,生活会变得多么的枯燥和无味。所以说,民俗也是让古往今来的人们活得有滋有味的一种传承,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记忆。

而这种文化记忆,除了文字,最好的就是摄影。

4

民俗摄影怎么拍?



民俗摄影过去一般都是纪实手法,因为需要客观、真实的记录一些民俗活动,所以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个性表现等不多,一些观念性作品也很少见到。但也导致了很多作品的平淡化、雷同化。今年是龙年,全国到处都是舞龙照片,不仅带来了审美疲劳,而且感觉缺乏人情味,都是场面,没有深度,让人感觉到,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热闹。



我曾在《说说“年味”》一篇文章里谈过这种现象。其实春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不仅名称好,很诗意,而且是最有人情味的节日。从家庭到族群,从个人到社会,通过春节让人们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善与友爱,看到这个社会应该有的和谐与活力,看到这个古老悠久的民俗所具有的凝聚力,看到这个民族祭祀祖先、感恩天地、团聚亲友的情缘,以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与文化,携手共进,迈向新的一年。我以为这就是过年的真正意义,就是年味里的真正蕴涵。除了逢年过节,民俗摄影因为其属性,应该从四个方向去做努力和拍摄。

1、抢救为主的方向

2、专题为主的方向

3、民族为主的方向

4、文化研究的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民俗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所以民俗摄影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抢救那些正在消失的历史传统和民俗文化,譬如云南独龙族的纹面女,画面上有的妇女已经去世,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还有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秦军校老师拍的小脚女人,以后也会绝迹。这些都是历史遗存的民俗文化,以后拍民俗,如果有人说这是一种落后风俗,可以告诉他,文化没有落后与先进之分,只有文明,才有不同历史阶段的进步之差。

专题为主的方向,前边说的东莞打工的柯尔克孜人,就是一种专题性摄影,需要常年跟踪、锲而不舍,记录他们的生活、婚礼、情感等等,很多作者也在做这方面的长期追索。



民族为主的方向,民族又叫族群,阿音老师拍的布里亚特人,就是以这个族群为对象,成为民族影像志,也具有很浓郁的民俗传统特色。浙江有很多沿海的地方,可以以渔民为一个族群,甚至一家人、一条船,拍摄他们常年在船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深挖一口井,既有专题性,又有民族性。
文化与研究的方向,凡是民俗摄影,都有文化价值。但这里主要是指一些具有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的内容,一般来说,主要偏于非遗项目,很多传统工艺和制作,是需要加以文化的开掘,才更有价值。
在民俗摄影怎么拍的过程当中,我建议拍自己熟悉的,拍自己方便的,不要舍近求远,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创作。比如说,从杭州去拍西藏的民俗,那你肯定是拍不到位的,因为距离太远,深入不够,那就是一个游客,只能浮光掠影。
此外,在民俗摄影中,开始有摄影作者逐渐注意把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思考,融入到民俗画面中,更具有一种主观的表现,而不是纯粹的客观记录。甚至添加一些外来元素,譬如用画笔在作品上画一些图案,或者把传统工艺实物与照片组合成作品展览,还有用人工智能的AI来合成与民俗有关的图像等等,这些都是民俗摄影面临的挑战和新的发展领域。时间关系,就不展开细述了。


总之,摄影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不管是民俗摄影还是其他摄影,都需要极大地发挥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这样的作品才会更有特点,避免雷同,作品也会具有更多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5

民俗摄影作品有什么价值与用途?



最后谈谈民俗摄影作品的价值和用途,我觉得张望老师给我的这个题目,其实也是整个摄影界都在关心和讨论的核心问题,即拍什么?怎么拍?拍了干什么?在很多的交流与研讨中,我们都经常听到和谈论这个问题。前两个,我谈了自己的观点,下面具体围绕着民俗摄影作品,谈谈它的价值和用途。

首先是历史价值这是因为民俗摄影的特性所带来的,我们知道摄影术发明到现在,也才185年,而人类的历史却已经有了几千年,很多古代的民风民俗,就只能靠文字和绘画来记载。例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宋代汴梁京城的社会风貌、人物服饰、酒肆茶楼与建筑特色等,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古代风俗画卷,也是研究宋代最重要的形象资料。这是靠绘画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料,而《红楼梦》被称为是研究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里边有大量的风情民俗的描写,却只能通过文字来感受。



所以很多清代末期和民国的老照片很珍贵,因为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民风民俗。有了摄影,才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真实的民俗风貌。这就是民俗摄影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历史价值。大家今天拍的民俗作品,一百年后,也会凸显出它的历史价值。



第二是文化价值,我们前面说了,民俗是一种社会生活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不管是贴春联,还是张小泉的剪刀,都有很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属性,甚至感情寄予。通过摄影,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它的价值。

最近我和那日松老师谈过,他想把成都的彭镇,打造成一个以茶为本的摄影小镇,大家知道彭镇是全国很多摄影作者的打卡点,如果做好了,就等于是把成都的茶文化和摄影文化做到了最好的结合,把文化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还会带来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三是社会价值,为什么春节舞龙、挂灯笼的照片太多,到处办灯会,搞得热火朝天,有一个原因,是宣传需要,因为可以吸引游客,拉动消费。云南巍山有一个彝族山村叫琢木郎,很偏僻,离县城四五十公里。但那里的彝族服装色彩非常鲜艳,据说是南诏宫廷遗传下来的,吸引了大量的摄影作者去采风,使村民们意识到,他们的生活和服装,不仅是自己的需要,也有了一种社会价值,这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苏醒,开始重新用手工自己制作,不再去百货商店买那些普通服装,而且开始办餐馆、搞接待。摄影成了山乡民族的自信与文化重塑的社会推力,也是民俗摄影对社会所做出的文化建设与贡献。



现在要大家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民俗摄影是最能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表现,因为它既有民族性,又特别鲜活、生动,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十月份,云南香格里拉在上海的东方明珠办一个影展,300多张照片,有很多是当地民俗的作品,就是向全国、全世界讲好香格里拉的故事。



张望会长多次强调,并努力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关系,希望把中国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推介到世界上,通过这个平台,向全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这就是体现民俗摄影最大的社会价值,对中国的民俗摄影,也会带来极大的推动。

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就简单讲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日晚,还在这里一起交流,也特别感谢张望老师、小汪老师的支持和操劳。讲得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互动问答



王正多:老师好,请问民俗摄影与民族影像,在主题、目的、表现手法和价值上存在什么区别?


张福言教授:民族影像它是针对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发展变化所做的一些研究和记录。民俗摄影呢,它只是针对这个民族,或者是这个族群的风俗习惯,做一些深度的解析和追踪拍摄记录,它们两者之间是互有联系的,所有的民俗都和民族有关,而每个民族呢,又都有自己的特殊的习惯和风俗,这个是它们的区别,目的也大小不同,谢谢。



陈冠行:老师好,如何比较自然的记录下拍摄的瞬间,让画面更加鲜活?


张福言教授:摄影都是瞬间艺术,至于如何记录最有特点的瞬间,一般是看作者在现场的发挥和灵感。但是呢,观察很重要,记录得不好的瞬间,看上去一般化,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很多的舞龙照片,为什么一般化、雷同化呢?就是因为大家只把自己看到的不是最精彩的瞬间给记录下来,我举个例子,如果把一个孩子的头部和一个龙头作为特写记录下来,这个“龙的传人”的文化就会特别鲜明,有突出感。这个是我的一个观点,供参考。



方小舟:老师请问,拍摄我们小时候在乡镇城市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卖货郎算民俗吗?如果算的话,那现在拍摄送外卖的小哥和滴滴司机算不算民俗?因为这些行业以后可能也会消失,时间放长远来看,现在拍摄外卖小哥和滴滴司机有没有民俗价值?


张福言教授:在刚刚的例子当中,我曾经举了中国广场舞,它就是一种城市文化的现象。外卖小哥现在是一个行业,成为城市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现象。那么,我现在觉得它还没有那种更多的风俗的东西在里边。但是,我最近刚刚和成都的朋友做了他们成都摄影精选100幅的一个专题,里面就有些记录外卖小哥的作品,它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这个城市生活的景象。我以为,以后随着生活的发展,它会进一步的慢慢的规范化,还有他们的工作方式,他们的休息、生活等。但值得关注,我认为。


刘文奕:老师,民俗摄影的艺术价值有否讨论的必要?


张福言教授:民俗摄影当然应该更有艺术性,拍的好的话呢,它会更加生动的、形象的表现这个民俗的特点,它的艺术性、纪实性和它的真实性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结合。



向阳:老师好,民俗摄影可以后期添加PS吗?


张福言教授: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民俗摄影现在正在向一个新的更扩大的领域发展。刚刚我们举了一些例子,包括人工智能的AI做出来的民俗照片,那是中国目前AI图像做得比较好的蒋澍老师的作品。目前还有争议,就说AI也好,其他的也好,到底算不算摄影啊?因为它是一种数据组合。但是,有一个根本的核心价值,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后期加工也好,PS也好,它反映的一定要是真民俗,不能做成伪民俗,那就假了。


课件制作|张福言

录音整理|陆杏权





END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