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人类的记忆|“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手工制鞋特辑(国内篇)
最新动态
人类的记忆|“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手工制鞋特辑(国内篇)
2024-08-1320

收录于话题

#人类贡献奖



上期回顾:人类的记忆|“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手工制鞋特辑(国外篇)

▲选自《窗之表情》,摄影/马克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2011年拍摄于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第8届建筑文化类文献奖。【点击图片,回看上期内容】


接上期内容,今天一起欣赏4组记录和展现我国手工制鞋技艺的摄影组照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场景已经越来越少……


广 东


获奖作品:《吴伯手工做木屐

奖       项:第10届 生产商贸类 记录

摄       影:邓贤俊

拍摄时间:2014年7月9日

拍摄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

拍摄民族:汉族

图片故事:鞋,作为足衣,从古至今,尝试了多种材料,其中使用木头者称之为屐,凡国人皆知“谢公屐”,是在实用品附加文人个性的趋向,而在民间则将木鞋实用价值发挥到极致,比如透气性、防滑、适合泥泞地面等。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最容易发生足病,所以木屐使用比全国的其他地区的历史更长久,市场萎缩也最慢,但仍在塑料拖鞋的冲击下,在二十世纪中叶离开人们的视野。佛山的退休老人吴国勋,并没有师承,但下力气向周边尚在的木屐师傅学艺,买木头实践,还能跟上潮流设计新样,坚持20多年打造木屐,为这门手艺的谢幕增添一抹色彩。


安 徽


获奖作品:《皖北茅窝
奖       项:第10届 生产商贸类 记录
摄       影:刘为兰
拍摄时间:2016年12月3日-2017年1月14日
拍摄地点: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官庄坝镇
拍摄民族:汉族
图片故事:茅窝,以芦缨为主要保暖材料,大抵其相貌与茅草相似,故有此名,过去在安徽的北部(地理概念的淮北一带)农村是常见之物,如今将冬的集上也偶有售卖。茅窝底类似于古代的木屐,不过如今条件改善,泥泞不再是最主要的考量,所以屐的高度普遍降低,起到隔断湿凉地气的作用即可,沿边凿眼穿上苘麻搓成的绳;茅窝帮使用的芦缨是手艺人在秋末冬初去河边采集来的,用水打湿劈开,一缕一缕地编在麻绳上。


四 川


获奖作品:《手工棉鞋

奖       项:第8届 生活习俗类 记录

摄       影:费翼

拍摄时间:2012年11月7日-2013年4月4日

拍摄地点:四川省乐山市苏稽镇

拍摄民族:汉族

图片故事:用布和浆糊一层层粘成鞋底,在剪裁缝制好的灯芯绒外壳里填充棉花作鞋面,再经过缝合定型,一双因外形宽肥饱满而被称为“鸡婆鞋”的棉鞋就完成了。


河 南


获奖作品:《布鞋的制作

奖       项:第5届 生活习俗类 文献

摄       影:杨建华

拍摄时间:2005年9月-2006年3月

拍摄地点:河南南阳市社旗县、镇平县江田村

拍摄民族:汉族

图片故事:过去,闲暇、饭余、田间、地头,都能看到大姑娘小媳妇拿只鞋底子,边聊天边纳线,或缝面,或上底。一天到几天工夫,一双精美的鞋便做好了。现在,只有在边远乡村和中小城镇,还能偶尔见到老年妇女为孙子孙女做一双轻巧的小布鞋,让娇嫩的小脚舒舒服服。

做布鞋前,先要准备细麻和破布,用浆糊将其一层一层粘起来,到一定厚度后晾晒、干燥。中原人称细麻糊出来的为“袼稗”,用破布糊出来的为“确子”。“确子”柔软,用来做鞋帮;“袼稗”耐磨,内外两层“袼稗”再加多层“确子”叠起来用棉线一针一针缝起来,就是纯正的布鞋底(商家称为千层底)。选用合适的花布、黑布、蓝布或灯心绒布(以适应不同年龄的人)裁剪后粘在鞋帮上,做成鞋面。最后把鞋面与鞋底缝到一起,一双布鞋便做成了。


温馨提示|更多精彩图片请登录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官方网站『民俗图库』频道

转载说明|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公众号』


相关阅读


人类的记忆|国际舞蹈日,“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舞遍世界
人类的记忆|国际古迹遗址日,“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古迹遗址
人类的记忆|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体育项目特辑(国外篇)





END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