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黄龙奇:用黑白镜头定格草原民俗,让他乡成为摄影人的精神故乡
最新动态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黄龙奇:用黑白镜头定格草原民俗,让他乡成为摄影人的精神故乡
2025-11-034


黄龙奇荣获2025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

2025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展仪式现场  梁九如摄

2025年9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黄龙奇获颁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图片由黄龙奇提供)



黄龙奇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当温州人的细腻遇见草原的辽阔,当黑白镜头捕捉游牧生活的温度,一幅关于草原民俗的叙事画卷就此展开。黄龙奇,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凭借草原民俗题材作品斩获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他用十年时光从摄影新手成长为民俗影像的传播者,让千里之外的草原成为自己的“摄影故乡”。本期会员访谈对话黄龙奇,听他讲述镜头背后的草原民俗故事与创作初心。





第一部分


会员身份,打开民俗摄影第一扇门



问:祝贺您以草原民俗作品斩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协会的会员身份对您创作民俗摄影作品有哪些启发?当初是如何了解并加入协会的?

黄龙奇

我认为民俗摄影的核心不是“拍好看的照片”,而是扎根于原生态文化场景,对这片土地和人有深厚感情。会员身份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民俗摄影创作要平衡文化深度情感真实性技术表现力找到能引发大众共鸣的切入点而不是自说自话

和协会的缘分更像是雪中送炭。刚拿相机时,我只是个摄影新手没有经验、没有资源,相比一些门槛很高的平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号召全世界热爱生活的人拿起手机、用好相机”的呼声吸引了我,敞开的大门是对初学者的鼓励。我在网上提交了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很快拿到了会员证书。可以说,是协会打开了我走进民俗摄影领域的第一扇门。







平遥荣誉不仅是对您个人创作的肯定,更是对草原文化价值的认可。您觉得这份获奖经历对推广民俗摄影、吸引更多人关注草原民俗有哪些积极影响?

黄龙奇

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是提升民俗摄影的公众认知度很多人对民俗摄影的印象可能就是“拍老手艺”,但通过平遥这样的平台,大家能看到民俗摄影也能承载草原文化的辽阔与温度,让更多人愿意了解这个领域;第二是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俗摄影作品有很强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它能记录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这些影像能让后代直观地理解祖辈的文化;第三是吸引青少年参与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民俗不熟悉,但好的影像能打动他们,让他们愿意主动去了解草原的故事,甚至参与到民俗保护来。







问:您是温州人,却多次深入牧区创作,镜头对准千里之外的他乡,这份特殊缘分是怎么来的

黄龙奇

2023年在丽水展的作品主题“草原,草原他乡是故乡”这个主题也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我的老师王争平在内蒙古,他组织学生深入牧区采风都会带上我,我每次都是自驾过去去得次数多了,草原的风景、骏马、牧民还有生活在草原上的国家的孩子”,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特别是“国家的孩子”,虽然他们早已蒙化,生活习惯和当地人没两样,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南方每当我到他们家里,听说我是南方来的,就会亲切地老乡,有的甚至泪流满面面对这样一群有故事、有温度的人,怎么能不拿起镜头去草原记录们生活?






第二部分


《草原叙事诗》,用镜头挖掘民俗的“本质与变迁”



问:《草原叙事诗》蕴含着对牧民生活的深度观察,这种贴近民俗本源的创作方式,与协会鼓励会员“深度采访、系列报道”的理念一致。您如何深入视角呈现草原文化独特魅力

黄龙奇

我想通过作品传递的不只是草原的美,更是草原文化的魂。在拍摄时,我通过三个维度和视角来展现:一是自然景观,比如一望无际的雪地里,点缀着红墙碧瓦和蒙古包里起的炊烟用辽阔与细腻的对比,体现草原的空间特征;二是人文活动,群马疾驰牛羊遍地还有手抓羊肉、敬酒献歌、摔跤、赛马民俗细节,这些是草原人生活的日常,也是文化的载体;三是精神内核,蒙古族人民的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还有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这些游牧文明的独特魅力都蕴藏在照片里。







问:民俗摄影关注人类生存与生活,《草原叙事诗》是纪实,更是“对生存本质的凝视”,您是如何用镜头挖掘牧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生存状态的?又是如何平衡这种变化与传统民俗事象的?

黄龙奇

现在去草原,你能明显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每当我到访牧民家的小洋房,里面空调、暖气、电视、煤气……样样可是旁边总留一两座蒙古包,做饭时还会飘出牛粪味的炊烟这是他们对传统的坚守虽然马背上的琴声渐渐远去,虽然古老的游牧生活在青少年中无声的淡忘虽然小汽车、摩托车改变了牧民的出行方式和工作环境,但游牧习俗的本性依然顽强的保留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

随着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草原上牧民们精神饱满,生活富裕有对古老民俗的保留更有对新生活的迎接。在拍摄时不会刻意突出变化或传统,而是客观记录这种“共存”的状态。我捕捉的是游牧民族不变的精神内核,让大家看到草原民俗的生命力。







问:您的作品常采用黑白色调,这种风格在传递民俗文化内涵上什么特别的优势吗

黄龙奇

我一直很喜欢黑白摄影,最喜欢用徕卡M10M黑白相机。我觉得黑白影像更能聚焦本质。首先,黑白色调的视觉表现力强,能够去掉彩色的干扰,突出民俗文化的核心元素;其次,黑白具有高度的符号化特征,表达准;而且,黑白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强,这种色调能使民俗文化在不同载体中保持统一;还有,黑白的意境营造更独特,能赋予民俗文化诗意和想象空间;最后,黑白的对比能营造冲突感和层次感,既显高级利落,又有现代时尚的张力。






第三部分


影像的力量,让草原民俗走进更多人心里



问:您的作品多次参加平遥、大理等重要影展,多次举办个展。这些平台对推广草原民俗摄影、推动民俗文化活态传承有哪些作用?

黄龙奇

影展作为融合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平台,是大众观察、记录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民俗摄影的重要传播窗口,作用很大。它能突破时空限制,让草原民俗走出草原,融入大众。它也能提高传统文化的社会认知尤其可以激发年轻群体对草原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摄影本身是凝固时光的媒介,它能珍藏草原的记忆,也能以真实记录引发思考,连接不同地域的人心,让大家了解草原的过去,关注草原的未来。







问:结合您的创作实践,您觉得民俗摄影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还能发挥哪些作用?未来您在草原民俗摄影领域,有什么新的规划?

黄龙奇

民俗摄影能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如今草原“那达慕”融入了新的文化项目,吸引了更多旅客这就是创新民俗摄影可以提升文化自信与凝聚力牧民看到自己的生活被拍摄成作品,在全国各地的影展上展出,也会更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民俗摄影更能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好的民俗摄影作品能吸引更多人草原旅游,了解当地文化,反过来也能促进草原的发展。

下一步,我想在草原上建一个摄影基地,现在正在和当地洽谈。这个基地主要是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方便,比如组织采风、对接牧民家庭,让更多人能深入草原,拍出有温度的民俗摄影作品。我希望通过这个基地,推广和传承草原民俗摄影。






第四部分


十年会员,分享成长与对协会的期待



问:协会一直致力于“祖国文化遗产”的影像留存与传播,您是否希望以此次获奖为契机,结合协会平台草原民俗摄影做更多推广工作,比如参与协会的影展、讲座等,带动更多会员关注民俗题材?

黄龙奇

当然。其实今后不仅要推广草原民俗文化还想推广更多民族的文化。比如去年国庆期间自驾去了帕米尔高原,拍了好个民族的婚礼生活习俗现在正在整理作品,之后会通过有关平台和大家分享。同时协会的影展、讲座等活动,我也会尽量多参与。一方面分享我的创作心得与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想和其他会员多交流、多学习,带动更多人关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俗题材,形成良好的创作与交流氛围。







问:作为十年资深会员,从摄影新手到平遥“优秀摄影师”,您有哪些成长经验分享给广大会员朋友?您对协会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

黄龙奇

这次能得到组委会的认可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不敢说作品多好。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就是我老师常说的“用心去拍”。民俗摄影,不能只当旁观者,要走进当地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故事,只有共情了,才能拍出有温度的照片,才能打动观众。对协会的建议只有一个:希望协会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给更多新手摄影师机会,让更多人能走进民俗摄影领域。最后,祝愿协会在张望会长的带领下越来越好,让民俗摄影发扬光大







从温州到草原,从新手到“优秀摄影师”,黄龙奇用镜头证明:民俗摄影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有温度的文化对话。他的黑白影像里,藏着草原的辽阔、牧民的坚守,还有“他乡即故乡”的深情。未来,当他的草原摄影基地建成,或许会有更多人沿着他的脚步,用镜头记录草原的故事,让民俗文化在影像里永远鲜活。

编后










黄龙奇,浙江温州籍,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展:202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专题展,2023年丽水摄影节个人展,2023年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个人展,2023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22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22年北京国际摄影周,2021年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个人展,2021年北京798映画廊专题小集,2020年西安影像博览会,2020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19年丽水摄影节个人展等。

作品刊登:人民摄影报《明星摄影家》栏目,中国摄影报及《影像中国网》,大众摄影杂志等。

主要获奖: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DIPE大理国际影会主席联盟奖”,第三届欧州三国国际回摄影勋带奖”。


作品提供|黄龙奇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简介



图片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英文简称CFPA)成立于1993年,是由开国上将张爱萍创建并任首任会长、民政部注册登记、文化和旅游部行业管理、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直管的全国性社会组织,现任会长张望。凭借行业影响力与突出社会贡献,协会多次荣获文旅部“优秀社会组织”、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协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伙伴,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博士现任协会总顾问。

协会现有会员7万余人,是目前中国注册会员人数最多的摄影协会。协会始终以“发掘、记录、传播祖国的文化遗产”为宗旨,深耕民俗摄影领域:一方面,协会多年来携手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合作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同时,积极参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与传播工作,其中由协会创办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HPA)至今已举办十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二十余年来,该赛事已汇聚全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摄影师参与,积累了41万余幅涵盖181个国家和地区不可复制的民俗影像作品,成为记录人类文明的珍贵文献。






END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