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国摄影大展”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隆重展出圆满收官
9月23日,在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为期5天的“非遗中国摄影大展”圆满收官。但那些被定格的非遗故事,才刚刚开始流传。从19日开幕式上的摩肩接踵,到闭幕当天仍有观众驻足品读,这场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的盛会,用影像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不仅让非遗在镜头中焕发新生,更让无数人真切触摸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精心策划的大展,是协会深耕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又一次重要探索与实践。展览汇集近百位摄影家的百余幅影像佳作,生动呈现了来自全国大多数省级行政区、数十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涵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以及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各级非遗项目。这些作品于细微处见乾坤,于方寸间展现中华大地传统文化的万千气象。
为期五天的非遗影像盛宴在观众们的回味中落下帷幕,但镜头中的非遗故事仍在延续。那些被定格的技艺与传承,将化作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不少观众在离场时说,以后看见家乡的传统习俗,一定要用手机拍下来;观展的影友表示,对非遗影像、民俗影像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还有老师带着孩子们边看边讲,把照片里的非遗故事变成生动的文化课堂……
这或许就是本次大展的意义:没有说教的方式,只是用一张张有温度的照片,便感染了观者,让更多人读懂非遗的价值,愿意成为它的记录者与传播者。
▲“非遗中国摄影大展”视频回顾
▲《人民摄影》报对本次大展进行整版报道
喜讯分享
在刚刚闭幕的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捷报频传:会员秦岭荣获“优秀摄影师大奖”(本届仅2名);协会博学会士刘莉、会士邬爱华和黄龙奇荣获“优秀摄影师奖”(本届共19名)。刘莉的参展作品《余音在野》展区,成为本届大展的热门打卡地之一,深受观众喜爱。
近期,协会将陆续推出几位获奖会员的专题报道,敬请期待!
此外,其他参与“2025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会员,若有展出故事或精彩瞬间,欢迎您联系协会,发送相关图文资料,与广大会员及影友共同分享您的平遥故事。
联系人:会员工作部袁老师
联系电话:13263212856(微信同号)
策展人
鲍利辉
大展组委会
张 望 鲍利辉 张兆青 朱宝昆
朱汉举 秦军校 曹 铁 郑 文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俊 王进勤 王林 王锐 毛舒铭 仇伟传 方庆律 邓建翔 石卫明 申仕珍 史志辉 宁英俊 毕凯菱 朱仁恩 庄灿枝 刘国淑 米林 江峰 许建雄 许晓晖 阮坤瑾 苏飞卡 李玉山 李秀实 李忠万 李建国 李剑锋 李鹏 李新辉 李嘉娴 李燕萍 杨术 杨立生 杨追奔 杨跃 杨跃新 吴亦兵 吴逸涵 何小清 汪民 沈志海 张兰芳 张兆青 张宏伟 张良 张春雷 张桂华 张海钢 张霆 陈小平 陈中晓 陈思阳 陈振 陈菲 陈腾 范瑾洪 林星 尚振华 罗会明 周文辉 周访华 庞仕笏 郑少毅 赵兰芳 赵亚凝 赵兵 胡文 胡潍康 柳向春 钟如平 俞惠民 施维猛 祖军 聂秉伟 莫晓钢 徐军 徐凯 高小华 郭小宁 郭强 陶珊珊 黄爱梅 曹铁 龚自华 梁九如 梁伟忠 焦丹平 曾文华 鲍云飞 黎鸣 薛勇
主办单位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媒体支持
《人民摄影》报
展览前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记忆与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丰富表现,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与人文精髓。当镜头聚焦于这些珍贵的文明遗存,影像便成为跨越时空的纽带,让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在定格中焕发新生。
本次“非遗中国摄影大展”,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精心策划,汇聚了近百位摄影家潜心创作的一百余件影像作品,生动展现了我国大多数省级行政区、数十个民族的非遗项目,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项目。这些作品能于细微处见乾坤,于方寸中窥见中华大地传统文化的万千气象。步入其中,我们既能触及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印记,也能感受到各民族的精神共鸣——它们以多元视角勾勒出中国非遗文化宏大连绵的生态画卷。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始终以“发掘、记录、传播祖国的文化遗产”为己任,肩负着用影像镌刻民族记忆、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作为深耕非遗传播的实践者,我们深信,影像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传承的桥梁。本次大展以专业态度遴选佳作,既致敬匠人心手相授的坚守,也探索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创新表达。我们力求以镜头“突破界限”,让非遗从地域瑰宝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让中国非遗从华夏走向世界;我们更希望借助影像的力量,让非遗的深厚底蕴在光影叙事中“智见未来”,让中国非遗之美在传播中永续。
策展人语
影像为桥,心传不朽
值此金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携“非遗中国摄影大展”亮相底蕴深厚的平遥古城。此次展陈之作,遴选自我会精心打造的“2024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非遗摄影大展”获奖作品与特邀作品。这些影像,如同跳跃的音符,共同奏响一场关乎民族生命记忆的视觉交响。
这方寸光影,承载着无比厚重的使命。它们是濒危技艺在时间洪流中的“锚”,是古老歌谣于现代喧嚣中的“回响”,更是世代相传生活智慧的“信物”。镜头所及,超越了简单的记录,它是对文化血脉的深情凝视与恒久守护。
本次展览特以“匠心之巧”“节庆之礼”“体游之趣”“艺术之魅”四部篇章徐徐展开:
匠心之巧:深入匠人方寸天地,凝视其指尖乾坤,礼赞于日复一日的淬炼中迸发的人性光辉与创造伟力;
节庆之礼:在喧腾的鼓乐与虔敬的仪轨间,揭示岁时节令如何塑造着共同体的情感纽带与精神归属;
体游之趣:于跃动的身姿与古老的游戏中,展现先民寓教于乐的生活哲学与融入自然的生命智慧;
艺术之魅:聚焦于精妙绝伦的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以光影捕捉那瞬间凝固的神韵与永恒流转的美学。
这四大版块如四棱明镜,全方位映照出非遗在当代社会肌理中强劲搏动的生命力——它们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活态融入日常、持续焕发生机的文化源泉。
我们诚挚邀请诸位步入这光影交织的时空长廊。每一帧影像,都是通往祖先心灵深处的幽径;每一次驻足凝视,都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无声对话。我们期盼,这凝固的瞬间能点燃您心中对中华文明的温情与敬意,更期待镜头背后的深情能唤起更广泛的文化自觉与传承行动。
让我们共聚于此,以影像为桥,让无形的精神遗产在凝视中显影,在传递中不朽。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为后世绘制一部鲜活流淌的民族基因图谱,为世界文明对话贡献一份深沉而独特的东方智慧。
参展作品
1
1
第一篇章:匠心之巧
李玉山《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
黎鸣《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支系服饰撷英》(贵州)
苏飞卡《藏茶倾韵》(云南)
龚自华《德格印经院》(四川)
米林《阿坝人民建新房》(四川)
吴亦兵《古韵针灸》(上海)
陈振《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四川)
赵兰芳《最后的守望者》(浙江)
阮坤瑾《彝族刺绣——指尖上的技艺》(云南)
薛勇《锻银》(湖南)
俞惠民《安徽绩溪传统古法铁锅铸造》(安徽)
杨术《斫琴师》(四川)
朱仁恩《猫头狮制作》(广东)
俞惠民《徽州木榨油坊》(安徽)
梁九如《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黑砂锅》(四川)
曾文华《伞魂·匠心》(四川)
徐凯《非遗土陶手工制作工艺》(四川)
罗会明《修建祠堂》(湖南)
周访华《湄潭翠芽茶》(贵州)
王进勤《青龙皮影雕刻》(河北)
梁九如《彭大龙泡子酒》(四川)
毛舒铭《徽墨制作》(安徽)
吴逸涵《指尖上的智慧——珠算的匠心与传承》(浙江)
江峰《一根竹丝“编活”非遗》(浙江)
石卫明《让世界追随1000年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
赵亚凝《针尖上的温度》(浙江)
柳向春《打铜打铁走四方》(浙江)
聂秉伟《方寸之间,印刻古今》(浙江)
张春雷《传统匠心铸陶魂》(山东)
第二篇章:节庆之礼
何小清《醉龙吐火》(广东)
曹铁《彝乡盛会——朵洛荷》(四川)
张良《塔吉克婚俗》(新疆)
张霆《傩舞嵩里》(江苏)
郭小宁《醉龙舞传承人》(广东)
范瑾洪《羌族婚礼》(四川)
陈小平《土楼欢庆》(福建)
鲍云飞《莆禧村“跳棕轿”闹元宵》(福建)
杨跃新《火龙闹元宵》(广东)
赵兵《万人狂拍火把节》(四川)
庞仕笏《已近消失的傩戏主体——傩祭》(贵州)
陈中晓《热贡六月会》(青海)
李鹏《阔时目刮——傈僳族刀杆节》(云南)
黎鸣《隆重洞中祭祖仪式》(贵州)
李燕萍《丰顺火龙》(广东)
杨立生《融水斗马节斗马》(广西)
李秀实《爬刀梯》(福建)
曹铁《羌风遗韵》(四川)
李嘉娴《目瑙纵歌》(云南)
胡文《欢歌热舞三月三》(海南)
李玉山《蒙古族婚礼》(内蒙古)
钟如平《瑶族度戒》(广西)
王锐《藏历过大年》(四川)
张宏伟《池哥昼》(甘肃)
李剑锋《拉祜族芦笙舞》(云南)
施维猛《闹元宵》(福建)
高小华《扎草龙庆丰收》(重庆)
莫晓钢《徽州鱼灯节盛况》(安徽)
张桂华《香粽迎端午》(湖南)
杨追奔《火把节比赛》(四川)
第三篇章:体游之趣
张兆青《少林雄风》(福建)
梁伟忠《瑶族耍歌堂》(广东)
李建国《反排村斗牛》(贵州)
周文辉《斗马》(广西)
申仕珍《鸢舞匠心,非遗承韵》(山东)
张海钢《武当太极》(湖北)
许建雄《云南石林彝族摔跤》(云南)
陈腾《长汀闹春田》(福建)
李鹏《德昂族浇花节》(云南)
李新辉《旗扬马背,山河同辉》(云南)
毕凯菱《舞火龙》(广东)
郑少毅《跳钟馗》(安徽)
杨跃《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云南)
李忠万《农乐舞》(吉林)
许晓晖《广州百年西湖花市,浓浓年味》(广东)
庄灿枝《台湾狮阵》(福建)
陈菲《传承太极拳》(重庆、贵州、加拿大温哥华)
邓建翔《龙舞闹春》(湖南)
陶珊珊《跳火堆》(广东)
刘国淑《瞻淇鱼灯》(安徽)
张兆青《闹春田》(福建)
徐军《走古事》(福建)
第四篇章:艺术之魅
曹铁《千年盐田》(西藏)
张良《木卡姆》(新疆)
张霆《麦田书汇》(河南)
史志辉《地坑院里的皮影戏》(陕西)
陈思阳《影绘千年:皮影戏的守正创新路》(北京)
黎鸣《彩色盐田》(广东)
焦丹平《老邓和他的皮影》(陕西)
沈志海《为非遗传承人造像》(山东)
方庆律《非遗永嘉昆曲》(浙江)
柳向春《悟空》(江苏)
林星《庆回归》(澳门)
尚振华《蟳埔女头饰》(福建)
张兰芳《安塞腰鼓》(陕西)
杨追奔《瓦片帽》(四川)
汪民《怒族达比亚歌舞》(云南)
郭强《达斡尔族非遗传承人》(内蒙古)
仇伟传《京剧脸谱》(浙江)
曾文华《古镇非遗——舞龙》(四川)
宁英俊《永不凋谢的东方之美》(山东)
王林《安顺地戏》(贵州)
丁俊《守望人》(江苏)
吴亦兵《屋脊上的曲线诗》(广东)
胡潍康《木版水印技艺》(浙江)
苏飞卡《傣族孔雀舞》(云南)
俞惠民《双壁承音——浙派古琴的千年回响》(浙江)
祖军《皖北茶馆》(安徽)
活动拍摄|曹铁、方庆律、仇伟传、范瑾洪、曾文华、吴亦兵、梁九如、梁伟忠、陶珊珊、杨追奔、李秀实、许晓晖、张海钢
视频制作|李运清
直播支持|王钦跃
特别说明|部分图片来自第2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官方公众号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简介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英文简称CFPA)成立于1993年,是由开国上将张爱萍创建并任首任会长、民政部注册登记、文化和旅游部行业管理、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直管的全国性社会组织,现任会长张望。凭借行业影响力与突出社会贡献,协会多次荣获文旅部“优秀社会组织”、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协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伙伴,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博士现任协会总顾问。
协会现有会员7万余人,是目前中国注册会员人数最多的摄影协会。协会始终以“发掘、记录、传播祖国的文化遗产”为宗旨,深耕民俗摄影领域:一方面,协会多年来携手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合作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同时,积极参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与传播工作,其中由协会创办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HPA)至今已举办十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二十余年来,该赛事已汇聚全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摄影师参与,积累了41万余幅涵盖181个国家和地区不可复制的民俗影像作品,成为记录人类文明的珍贵文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