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简介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英文简称CFPA)成立于1993年,是由开国上将张爱萍创建并任首任会长、民政部注册登记、文化和旅游部行业管理、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直管的全国性社会组织。凭借行业影响力与突出社会贡献,协会多次荣获文旅部“优秀社会组织”、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协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伙伴,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博士现任协会总顾问。
协会现有会员7万余人,是目前中国注册会员人数最多的摄影协会,始终以“发掘、记录、传播祖国的文化遗产”为宗旨,深耕民俗摄影领域:一方面,协会多年来携手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合作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同时,积极参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与传播工作,其中由协会创办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HPA)至今已举办十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二十余年来,该赛事已汇聚全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摄影师参与,积累了41万余幅涵盖181个国家和地区不可复制的民俗影像作品,成为记录人类文明的珍贵文献。
现任会长
张望,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正高职称。从事摄影创作四十余年,曾获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等国际国内一百余项重要荣誉。作品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受邀在联合国总部、世界文化大会及世界三大洲举办十数次个人摄影作品展。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亲笔致函张望,评价其作品“体现了我们在当今世界面临许多复杂问题时必须具有的精神”。曾任第十五届“奥赛”国际摄影评委、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
2023年12月,当选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七届会长。
近年活动
聚焦文化根脉,传播中国年味
2025年7月,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政府承办的“永宁杯”春节民俗摄影大赛评选结果正式揭晓。作为展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大型全国性赛事,作品以影像语言生动呈现中国春节的厚重历史底蕴与新时代创新表达,引发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协会官方公众号发布的征稿启事阅读量超2.4万次,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媒体及《人民摄影》报等数十家全国性媒体对赛事分别进行媒体支持及报道转载。来自全国各地的2697名摄影爱好者踊跃参与,投稿作品达18339件,全面涵盖中国多民族、多元化的春节民俗事象,向世界展示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活动链接:“永宁杯”春节民俗摄影大赛】
金牌奖作品:《土楼团圆饭》张炜
金牌奖作品:《英歌飞扬》林志鸿
立足非遗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2025年6月,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台州市路桥区社发集团承办的“2024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非遗摄影大展”圆满落幕。本次大展是协会深耕非遗保护与传播领域的标志性实践,赛事影响力显著。协会公众号征稿启事阅读量超3.4万次,获得中央媒体“学习强国”平台等30余家媒体专题报道,吸引全国4401名参赛者投送作品20285件,影像内容覆盖我国全部34个省级行政区和非遗项目全部十大门类。大展以多元视角与丰富维度展现了当今中国非遗文化总体面貌,更为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注入持久动力。【活动链接:2024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非遗摄影大展】
展现地方魅力,推动文旅发展
· 路桥十里长街摄影大赛
2025年6月,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台州市路桥区社发集团、台州市路桥区社发文旅公司承办的“路桥十里长街摄影大赛”圆满完成。赛事以台州市路桥区文脉根基——十里长街为核心拍摄对象,通过镜头全方位呈现长街的历史遗存、非遗文化、民风民俗与风光街景,立体展现这条千年古街在新时代的鲜活风貌。获奖作品以多元视角定格长街的时代脉动,为传承地域文化、展现地方特色、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影像样本。【活动链接:路桥十里长街摄影大赛】
一等奖作品:《古坊遗韵,汉服雅舞》李新辉
2025年3月,协会组织“路桥十里长街三月国风女神春游季”采风创作活动。
· “拾遗江南·灵动锦溪”人文锦溪摄影大展
2024年12月,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与昆山市锦溪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苏州水乡锦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拾遗江南·灵动锦溪”人文锦溪摄影大展圆满结束。大展通过镜头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锦溪古镇的文化内涵,既展现了古镇两千五百多年的深厚底蕴,呈现了江南水乡秀美的自然风光与优越生态环境,更记录了锦溪百姓在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图景,为地方文旅品牌注入文化活力。【活动链接:“拾遗江南·灵动锦溪”人文锦溪摄影大展】
收藏作品:《锦溪习俗新图景》蔡龙
历任会长
张爱萍
第一届、第二届会长
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被誉为“神剑将军”。1993年,创办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张爱萍将军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题词
从热血少年到坚定的马列主义者,从农民的儿子到共和国开国上将,张爱萍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更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生动缩影。张爱萍生于四川达州农民家庭,15岁考入达县县立中学接触共产主义思想,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成为共产党员,19岁任红军基层指挥员,23岁担任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长,24岁参加长征,45岁被授予上将军衔。从排长到国防部长,从战场指挥到核试验总指挥,他的履历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投身革命,崭露头角
青年时代的张爱萍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学生时期便是进步运动骨干,以笔为刃揭露军阀与帝国主义罪行。1928年入党后,他深入川东组织农民运动,建立武装力量,为川东革命根据地奠基。土地革命时期,他转战各地,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意志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优秀指挥员,为保卫根据地屡立战功。
1938年于亳州
组建海军,捍卫海疆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张爱萍受命筹建华东军区海军,4月23日在江苏泰县白马庙宣告人民海军成立,成为新中国海军创始人之一。面对人才短缺难题,他提出“以陆军为基础,团结原海军人员”的建设方针,短短时间吸纳近5000名专业人才。他亲任海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培养大批骨干,一年内建成具备战斗力的海上力量,为海疆安全筑牢根基。
1950年在华东海军命名典礼上
助力“两弹一星”,奠定国防基石
1959年起,张爱萍历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主持国防科技与工业工作,组织“两弹一星”大会战,4次担任核试验总指挥。他长年扎根罗布泊,与科研人员、官兵同吃同住,为核试验破解诸多难题,将 “死亡之海”命名为“马兰花”,彰显革命乐观主义。1964年10月16日,他现场指挥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时间向中央报捷,随后又投身氢弹研制。
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向周总理报告
1964年,他牵头导弹基地选址,率队跋涉大江南北确定阵地;1966年“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标志我国拥有实战化导弹核武器。1975年任国防科委主任后,与钱学森等制定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讯卫星研制“三大战役”计划,首创“两条指挥线”制度。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1982年潜地导弹、1984年同步通信卫星相继成功,“三大战役”全胜,大幅提升我国国防实力。
1984年4月,张爱萍通过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实现了北京和新疆间的第一次卫星通话。
尊重人才,科技强军
张爱萍深知核心技术需自力更生,而人才是关键。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他与科学家赤诚相交,毫无首长架子。洲际导弹研发时,我国缺乏大型计算机,他力主“中国人要靠自己”,推动研制工作。1983年我国首台亿次巨型计算机诞生,他亲自将其命名为“银河”,为国防科技突破提供支撑。
文人风骨,独到造诣
张爱萍将军不仅是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更兼具深厚的人文修养,在摄影、书法与诗歌等艺术领域皆有独到造诣,其作品字里行间、光影之中尽显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

1992年,张爱萍将军著作《神剑之歌》出版,该书收录将军60年所创作之词160余首、摄影和书法作品100余幅。
作为摄影家,他的镜头始终聚焦时代与人民。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便用相机记录下红军长征的艰辛、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和战场之外的生活细节,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影像。他的摄影作品不追求技巧的华丽,却以真实的情感与时代的厚重感打动人心。晚年创办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张爱萍将军摄影作品回顾展
《盐阜区反敌伪大扫荡中的通信兵》 1943年摄
《破晓》 1945年摄
在书法领域,张爱萍将军的笔墨苍劲有力,线条遒劲如游龙,用笔如挥戈舞剑,兼具军人的刚毅与文人的洒脱。其书法作品,笔势连绵却不失筋骨,墨色浓淡间尽显“字如其人”的刚正品格与豪迈气概。
张爱萍将军为同步地球卫星接收站题词“通天盖地”
作为诗人,他的诗歌是革命生涯的“战地日记”。从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写下“踏着血迹救中华”的壮志,到长征路上“敢破重围红军胆”的坚韧;从指挥战斗时“首战奏凯震八荒”的豪迈,到晚年回望罗布泊时“故地重游,新景再览……亭亭楼群遍立,旧貌新颜”的深情,其诗作语言质朴直白,却饱含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的赤诚,被誉为“将军的诗,诗中的史”。
《酒泉》
南凭雪山万年莽,
北去弱水千秋黄。
昔时重镇定西域,
今日边陲向东阳。
心系民俗摄影,传承民族文化
1993年,张爱萍将军打破“不兼职”惯例,亲自签名办理相关注册登记手续,创办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并担任首任会长。协会成立之初拟取名为:中国民族摄影协会,报请张将军审定时,他把“民族”改为“民俗”,一字之差为协会的工作提升了高度、拓展了视野、扩大了空间范围,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民俗摄影新天地。张将军亲自提笔,书写了协会名称,为协会注入红色基因。
张爱萍将军手书协会名称
任职期间,他以“征兵、编队、训练、打仗”的军队工作理念形象指导协会建设,强调协会要以“记录中国文化遗产”为核心宗旨和任务:动员更广泛的民众参与、建立专业组织、培养记录能力、完成传播使命。1999年9月,张爱萍将军卸任会长。
沈 澈
第二届至五届会长
1947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启建国后第一例骑自行车旅行摄影采访。1983年,沈澈采风作品“西南民族风情”摄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致开幕词,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出席剪彩。1989年,受相关部门指导,以中国民间人士身份访问韩国,在汉城大学作《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公开幻灯讲座。1993年,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一届执行会长。同年12月,受文化部委派担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举办的《永恒的足迹》世界游牧民族研讨会。1998年,策划创办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开启协会国际文化交流新篇章。1999年起,连任协会第二届至第五届会长。
在任期间,推动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深度合作:2004年被任命为“全球对话大使”,致力于全球青少年文化与文明教育;2007年担任第16届广州亚运会首位文化顾问,并为《亚运讲坛》作开坛第一讲《亚洲细节》;2009年,促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协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至2018年连续两届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GO全球联络委员会委员。2017年12月,沈澈卸任协会会长。
郑意川
第六届会长
1960年生于北京,中国影视广告十大导演,出版有《印象江南》《江南印象》《福建三女》等个人摄影作品集。2011年起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第五届副会长。2014年至2015年带领团队完成第8、9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颁奖活动摄制工作,全程记录赛事盛况。2015年受邀赴法国巴黎参加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及成立70周年庆典,向大会和与会有关机构赠送《人类的记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HPA作品典藏》和音乐纪实片,以影像展现世界多元文化。
2020年,郑意川当选协会第六届会长。任职期间推动协会学术建设:开创性建立百名专家评审培训数据库、百个民俗摄影分队、民俗影像大讲堂等项目,促进民俗摄影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21年聘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博士担任协会总顾问,为国际合作提供专业支持。2023年,郑意川卸任会长。
重要历程
协会初创,奠定发展根基
1993年,在将军摄影家张爱萍的支持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正式成立。张爱萍任首任会长,民俗摄影家沈澈任执行会长。创会初期,张爱萍将军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指导协会建设,从组织架构到工作方向均亲自把关,对协会报送的每一份报告都作详尽批示,为中国民俗摄影事业起步注入核心动力。1999年,张爱萍将军卸任会长后,仍然关注着协会的发展,是协会的精神引领。
荣誉加持,彰显行业价值
凭借突出的社会贡献与行业影响力,协会多次获得国家相关部委表彰:
2009年、2010年连续荣获文化部“年度优秀社会组织”称号;
2010年,从全国42万个社会组织中脱颖而出,作为唯一摄影类组织荣获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
2015年,蝉联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该奖项每5年评选一次)。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为协会颁发荣誉牌匾
国际合作,搭建文化桥梁
1998年,经过四年筹备,协会正式启动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HPA),该赛事旨在号召全世界摄影师广泛、深入地记录全球民俗事象,首届获奖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二十多年来,“人类贡献奖”积累了181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万余幅民俗影像作品,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民俗影像档案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第2届起授予协会和“人类贡献奖”徽号使用权并共同举办年赛至今。“人类贡献奖”多次承担教科文组织重要展览活动任务,多位总干事、副总干事为赛事题词或亲临颁奖现场:
1998年,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达尼埃尔·贾尼科特到访协会,为首届“人类贡献奖”题词:“你们珍藏了中国的记忆!祝贺你们……你们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年,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为第2届获奖作品集作序,强调“无形的文化遗产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这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赋予生命价值的感动”。
2002年,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代表青岛泰之为第3届获奖作品集题写前言,盛赞 “人类贡献奖”为杰出的国际摄影活动。
2004年,教科文组织战略规划署署长汉斯·道维勒为第4届获奖作品集题写前言,评价“人类贡献奖”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积极地倡导人类所共有的多元文化。
2005年,受教科文组织邀请,荟萃前四届丰厚成果的大型图片展《让我们共同颂扬世界多元文化》在爱知世博会联合国展馆展出、《世界大家庭·人类的记忆》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这是给予“人类贡献奖”最高的文化精神奖励。在巴黎的展览拉开了教科文组织60周年庆典活动序幕,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大使张学忠到现场观展。
2007年,第5届颁奖典礼在创会会长张爱萍将军的故乡——四川达州隆重举行,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亲临现场祝贺并出席相关活动。
2008年,“人类贡献奖”联合第16届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共同主办《人类的记忆·亚洲主题摄影展》。第二年,“广州亚运会”加入到第6届年赛主办行列,开创国际体育竞赛机构与教科文组织合作之先河,并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2009年,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签署重要文件,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确立合作伙伴关系,明确在文化多样性、非遗保护、文明对话等领域深化合作。协会成为全球首个、国内唯一获此合作资质的摄影组织。
2010年,“人类贡献奖”承办上海世博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周开幕展,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亲临参观并高度评价。
2011年,第7届颁奖活动在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云南昆明隆重举办。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题词:“摄影推动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愿在美丽的云南昆明举办的‘人类贡献奖’颁奖典礼让世界感动”。
2013年,协会受邀参与制定联合国“国际文化和睦十年(2013-2022)计划”。
2014年,第8届颁奖盛典在北京举办,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及教科文组织NGO全球联络委员会代表出席盛典。
2014年,协会受邀赴保加利亚参加教科文组织第三届NGO国际论坛,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法特在闭幕词中特别致谢协会,他表示“中国的NGO合作伙伴不远万里出席会议,这是中国社会组织首次出席全球 NGO大会!”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社会组织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同教科文组织合作”的鼓励下走上世界大舞台。
2015年,第9届颁奖活动在云南香格里拉举办。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为获奖作品集题词:“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以及文化和睦国际十年的响应项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主办的‘人类贡献奖’在人权共求和平的基础上,展示了人类多样性这一巨大的财富,体现了文化所享有的平等的尊严。”此外,教科文组织对外关系事务高级官员萨宾娜·科伦坡、NGO全球联络委员会全体委员出席盛典。
2015年,应总干事博科娃邀请,协会代表团赴巴黎参加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及成立70周年庆典。同时,拜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张秀琴大使。
创新发展,开启全新征程
2020年起,在郑意川会长任职期间,协会聚焦“学术化、系统化”发展,通过建立专家评审数据库、民俗摄影分队,开展民俗影像大讲堂等项目,推动民俗摄影从“记录”向“研究+传播”转型。2021年,郑意川会长聘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博士担任协会总顾问,为协会在全球化发展、国际交流和与世界多元文化进行对话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2025年1月,协会在四川成都举办民俗影像大讲堂。
2023年,在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建召开,张望当选为第七届会长。自履新以来,张望会长始终深入贯彻中央“四个服务”要求,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理念融入协会各项工作,为推动协会发展谱新篇、开新局。
2025年1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杭州会员群2025年会”在浙江杭州举办,张望会长到场祝贺并发表新年致辞。
2024年,协会党支部成立,副会长张兆青任党支部书记,开启“党建引领协会发展”的新征程。
2025年3月,协会党支部在浙江宁溪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4至2025年,张望会长带领协会以创新思维开创全新文化品牌。协会陆续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浙江省、广东省、云南省、福建省、江苏省、广州市等省市级非遗保护机构合作;同时,通过“非遗摄影大展”、“春节民俗摄影大赛”等标志性活动,突破性实现非遗影像“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涵盖非遗十大门类”的系统性记录。这一成果不仅是协会在非遗传播领域的创新实践,更标志着协会以影像为纽带,正式迈入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全新征程,努力成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播的重要力量。
张望会长带队,分别赴浙江省、广东省非遗中心洽谈合作。
联系我们
官方网址:www.icfpa.cn
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天宁寺前街2号北京唱片厂C座一层
办公电话:010-62257083、62252175
END